1.  >  > 营养挂面

老牛牌荞面挂面,老牛荞麦挂面

老牛牌荞面挂面,老牛荞麦挂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牛牌荞面挂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老牛牌荞面挂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农业种地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请写出来?

1、农业种地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请写出来?

24个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下面是我们农村的一些关于24节气的谚语: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寒露麦,霜降豆;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一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1]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你好,关于二十四节气 我的回答: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立春为一岁之首。

2.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3.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4.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6.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7.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9.芒种:谐音“忙种”,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

10.夏至: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20.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22.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我国农业种植有几千年的历史,先人们在不断实践和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天气变化规律,最从事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农业种地的24节气,春天六个节气: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寒露、霜降

冬天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方便记忆,还把24节气编成了一首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作为农村的孩子从小对这些节气就耳濡目染,比如:惊蛰的时候可以下种,清明的时候可以插秧。




24个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下面是我们农村的一些关于24节气的谚语: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寒露麦,霜降豆;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24节气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对应春雨惊春清谷天。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对应夏满芒夏暑相连。立秋, 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对应秋处露秋寒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对应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问题还是难不倒我们农民的。

二十四节气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成就的结合,又是我国农民世代相传的家喻户晓的生产规律。研究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要求之一。古农书“齐民要术”上曾经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意思是说,按照季节农时去耕作,可以花较少的劳力得到良好收成。如果主观任意去做,就会劳而无获。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就有紧密联系。

“节气”在古代称为“气”,按阴历每月分为两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现将各节气的名称和意义简述如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开始的意思,“四立”表示春、夏、秋、冬的开始。

夏至、冬至“二至”,夏至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古称日长至;冬至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古称日短至。

春分、秋分“二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气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气晴朗的意思。

谷雨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有利,即“雨生百谷”的意思。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

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时节。

小署、大署署是炎热的意思。小署尚未达到最热,而大署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处署处是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白露处署后气温降低较快,因此,早上露水较重。

寒露表示气温已经很低,露很凉,将要结冰。

霜降气候渐冷,开始降霜。

小雪、大雪表示开始降雪的时间和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温度状况的。小寒尚未达到最冷,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涵义来看,有的是表示季节的,有的是表示温度、降雨、霜、露等气象现象的,有的最反映作物和自然物候的。

如表示温度的有小署、大署、处署、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其它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

但是我国各地农民都能按照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使二十四节气也能按照各地的特点来指导生产。最主要是通过农谚把节气的农事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早稻播种,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有“清明下秧,不问爹娘”。上海有“清明到、把稻泡”的农谚。

又如棉花播耕,华北是“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华中是“清明前,好种棉”;苏、浙、皖一带是“要穿棉,棉花种在立夏前”。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棉花播种前需要日平温度12度以上,农谚所说的各地区种棉时期和这些地区温度达到12度的时期基本上是一致的。

至于麦类作物收获期,南北差异较大,华北一带是“麦到芒种谷(黍)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华中是:“麦到立夏收,谷到处署黄”;苏、浙一带是“麦到小满日夜黄”,“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陕西关中地区则是“芒种不收草里眠”;吉林小麦收获是在小署,福建在谷雨和立夏之间。各地收获前后相差5个节气,但是谷雨以后,南北气温差异已经很小,麦类成熟之所以差异大,是因为谷雨以前南北温差大,南方较北方回暧早。

我国农民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田间管理和推算作物发育也有丰富的经验。如50年代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的单季稻“三黄三黑”的经验,就是掌握“小署发棵,大署长粒,立秋长穗”进行施肥管理。上海一带描述水稻播种、移栽和收获有“立夏播种、芒种插秧”、“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湖北对于晚稻有“寒露不低头,割回喂老牛”的谚语,意思是说,晚稻如果播晚了,到寒露还未抽穗,就不会有什么收成,还不如割去喂牛。根据研究,在江汉平原地区,寒露时期,日平温度降到20℃以下,水稻空秕粒增多。这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成就的结合,又是我国农民世代相传的家喻户晓的生产规律。研究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定气法”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雨水,降雨渐赠

惊蛰,春雷一响,惊醒冬眠的动物

春分,昼夜分明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叶茂

谷雨,雨生百谷,谷类开始生长

立夏,夏季开始

小满,麦类等作物,粒秄饱满

芒种,农作物开始成熟

夏至,炎热夏天来临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

大薯,一年中最热开始

立秋,天气开始变凉

处暑,炎热的夏季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

秋分,昼夜分平

寒露,露水以寒,

霜降,天气渐凉,开水结霜

立冬,冬季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温雪增多,地面积雪

冬至,寒冷冬季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最冷的季节

-04-28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歌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在老家有的老一辈都能给讲出来,跟听故事似得, 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要求之一。古农书“齐民要术”上曾经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意思是说,按照季节农时去耕作,可以花较少的劳力得到良好收成。如果主观任意去做,就会劳而无获。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就有紧密联系。

“节气”在古代称为“气”,按阴历每月分为两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现将各节气的名称和意义简述如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开始的意思,“四立”表示春、夏、秋、冬的开始。

夏至、冬至“二至”,夏至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古称日长至;冬至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古称日短至。

春分、秋分“二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气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气晴朗的意思。

谷雨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有利,即“雨生百谷”的意思。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

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时节。

小署、大署署是炎热的意思。小署尚未达到最热,而大署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处署处是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白露处署后气温降低较快,因此,早上露水较重。

寒露表示气温已经很低,露很凉,将要结冰。

霜降气候渐冷,开始降霜。

小雪、大雪表示开始降雪的时间和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温度状况的。小寒尚未达到最冷,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涵义来看,有的是表示季节的,有的是表示温度、降雨、霜、露等气象现象的,有的最反映作物和自然物候的。

如表示温度的有小署、大署、处署、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其它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

但是我国各地农民都能按照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使二十四节气也能按照各地的特点来指导生产。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成就的结合,又是我国农民世代相传的家喻户晓的生产规律。研究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大家好,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以映了季节、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侧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一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的差异。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谢谢关注。


(1)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2) 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2)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3)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4)雨水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5) 春分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中国古老的习俗。

(6)谷雨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7)夏至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8) 小暑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中国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雨水多。

(9) 立秋 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 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0) 立冬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

(11)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12)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

农业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劳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并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直到现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当今农业生产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立春,表示春天的到来,新的一年开始!雨水,降雨的开始,雨量逐渐增大!惊蛰,万物开始复苏,气温回升!春分,昼夜平分!清明,气清水明!谷雨,雨水增多对谷类作物生长有利!立夏,夏天的开始!小满,谷物作物开始饱满!芒种,带芒作物成熟,开始收割,进入三夏大忙季节!夏至,白天最长,太阳离我国最近!小署,大署三伏天进入高温季节!立秋,从此进秋天!处署,除去署气!白露,天气渐寒,夜晚要盖住,不能外露!秋分,昼夜平分,秋天过半!寒露,寒气到来,气温下降,要抓紧秋播!霜降,开始降霜,农作物注意防冻!立冬,冬天的开始!小雪,大雪,开始降雪,雪量从小转大!冬至,白天最短,气温更底!小寒,大寒三九天,进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寒天气!总之,农业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长期指导作我国农业生产。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月小寒、大寒。

2月立春、雨水。

3月惊蛰、春分。

4月清明、谷雨。

5月立夏、小满。

6月芒种、夏至。

7月小暑、大暑。

8月立秋、处署。

9月白露、秋分。

10月寒露、霜降。

11月立冬、小雪。

12月大雪、冬至。

1、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立春古称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贴“宜春”春贴,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岁。立春日民间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俗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前一天叫“迎春”。[32] [33]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农民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 冰雪皆散而为水。”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 莫让一滴白白流”,“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雨水无雨天要旱, 清明 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 的农谚。[32] [33]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 “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 有“雷打惊蛰谷米贱”, “惊蛰闻雷米如泥”, “过了 惊蛰节,耕地莫停歇”,“雷打惊蛰前,高岗 能种田”,“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 “惊蛰打雷, 小满发水”, “惊蛰云不动,寒到 五月 中 ”, “ 惊蛰不放蜂, 十笼九笼空 ” 的俗语。[32] [33]

4、春分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32] [17]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在中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又称之为“春碧蒿”。[33]

5、清明

清明,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 “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 “清明喂个饱( 上肥), 瘦苗能长好” 等农谚。清明 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 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 暗谷雨”, “清明无雨多吃面” 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 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 旱了不会轻” 之说, 但也有“清明南风起, 收成好无比” 的俗谚。 清明夜落雨, 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 只怕清明一夜雨。”[32]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34]

6、谷雨

谷雨为公历每年四月 二十日 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 时开始。 一般天气变暖, 断霜雪, 雨量也较前增多, 是播种的重要季节, 开始种高粱、 玉米等秋作物,有“谷雨下秧, 立夏栽”, “谷雨麦怀胎” 之说。 此外,谷雨无雨, 亦为 荒年之兆, 民 间 忌之, 有“ 明 清明,暗谷雨”, “清明 要明, 谷雨要雨” 之俗谚, 也有“谷雨到, 布谷叫, 前三天叫 受干, 后三天叫 受淹” 的说法。 雨后开始碾场, “三月 不碾场, 打麦土里扬”。[32]

7、立夏

立夏是为 夏季之始, 小麦齐穗, 开始扬 花上浆。此时, 各种候鸟相继入境, 并继续播种秋作物。 农谚云:“ 立夏茭子小满谷, 芒种玉茭大疙哚。” 立夏日 忌无雨、 无风。 俗以 为立夏日 无雨, 主旱, 有“立夏不下, 旱到麦罢”, “立夏不下, 高挂犁耙”, “立夏刮东风, 药铺把门 封” 之说。 立夏是多雨的 时节。[32]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8、小满

小满,农民购置农器家具, 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 并开始套种晚秋作物。 有“小满不满, 芒种不忙”,“小满十八天, 不熟也要干( 指小麦)”, “小满种谷, 憋满仓屋” 的农谚。[32]

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物,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这些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9、芒种

进入典型的夏季, 天气相当炎热,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收、 夏种、 夏管统称“三夏”。[32]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10、夏至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气温升高, 天气变热,忌连阴 雨,有“荒谷烂麦长玉茭” 之说。“春争日 , 夏争时, 中 耕锄草不宜迟”。夏至三庚入伏, 伏有三十天或四十天, 分头伏、 中 伏和末伏。 每伏十天, 中伏有二十天的。夏至是太阳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间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其实严格来讲,“节气”反映的是季节、物候、气候变化规律,而“阴阳五行”即属于“干支”范畴,“阴阳”的消长,是以“干支”为推算依据。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这天阳盛无疑,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具体哪天阳气最盛依据干支推算。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35] [32]

11、小暑

小暑天气逐渐炎热, 汛期到, 作物旺长, 要加强秋作物管理。 可犁地, 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 小暑忌旱,有“六月 怕干, 九月 怕淹”, “六月 旱, 喝稀饭”, “六月要雨难得雨, 八月 要晴难得晴”, “小暑南风十八天, 坑里泥巴都晒干”, “伏里无雨, 谷里无米” 的俗谚。[32]

12、大暑

大暑为一年中 气温最高的时期, 正值伏中。谷子甩大叶,黄豆二棚楼,要注意治虫、 防旱、 防涝。 有“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 “三伏不热, 五谷不结”, “小暑 大暑, 热 死老 鼠 ”, “ 小 暑 不 算 热,大暑压草肥 ”,“头伏有雨, 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 “伏里有雨,多种麦”, “大暑到立秋, 割草压肥不能丢”, “头伏萝卜 , 二伏菜, 三伏里头种荞麦”, “伏天三场雨, 薄地长好麻” 的 农谚。 还有“ 伏里带九里”, “ 冬病夏治”的说法。[32]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清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节为甚。人们认为这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更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显,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

立秋,秋季开 始, 时在三伏之中。 有“ 三 伏 不 到, 秋来到” 之说,但天气仍然炎热难耐, 有“秋老虎” 之说。 农事有“立了秋, 挂锄钩” 之说,意为庄稼不再锄了; 还有“立罢秋, 万事休”, “立秋种芝麻, 老死不开花”, 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但此时要播撒葱子,育出 小葱苗,待第二年春天移栽。 还可种菠菜、 青菜、 芫荽。 立秋是当地农家的大节气, 是庄稼接近成熟的季节。“立秋三天遍地红”, 指高粱穗变红成熟。 立秋日 忌雷、 雨、 风, 有“雷打秋, 晚禾折半收”, “秋前北风, 秋后雨, 秋后北风干到底” 的俗谚。[32]

14、处暑

处暑,暑尽天凉, 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但可种荞麦,俗谚云:“处暑荞麦甭等肥”。“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32]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31]

15、白露

白露,时值中秋, 天气 转 凉, 夜间露水发白 ,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农谚有“白 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小麦)”,“白 露没有雨, 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谷又犁田, 来年又是大丰年”, “八月 初一洒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 尽”。[32]

16、秋分

秋分,秋季的一半, 此后, 北半球渐短, 夜渐长。 秋分后, 既要抓紧送粪犁地, 积极备播小麦, 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 农谚有“白 露早, 寒露迟, 秋风种麦正适时”, “秋分分断根”, “秋分过五, 小麦入土”,“ 秋 天 弯 弯 腰, 强 似 春 天 转 一 遭 儿”, “ 初 一 不 下 盼十三, 十三不下一冬干”, “一年辛勤在于秋, 粮不入屋不算收”, “三春不如一秋忙, 收不到屋里不算粮”。 秋分前后, 月 亮落地的变化, 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 俗谚云:“ 七月 十五早看天, 强似抽签问 神仙;月 亮落地接云彩, 年景好的说不得; 月 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32]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现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时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有着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36] [37]

17、寒露

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 显转凉, 夜有寒冷之感。农谚有“哪有寒露不割谷”, “寒露不刨葱, 等到立了 冬”,“打蛇打在七寸上, 庄稼种在节气上”, “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 “割寒露, 打霜降” 之说。[32] 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18、霜降

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名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有“霜降有霜,米谷满仓”, “十月 不下霜, 种地一包糠”, “有墒不等时, 到时不等墒”, “犁犁耙耙种 下田, 最晚不过立冬前”, “ 前耧后耧, 差一穗头”的农谚。[32]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31]

19、立冬

立 冬,意味着冬天的到 来,太阳过黄经为225° 。古有“冬是终了 ”, 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谚有“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 “冬耕深,出 黄金” 之说。 立冬日 忌讳吃生冷食物, 如萝卜 、 水果等, 否则会损伤身体。 立冬忌无雨, 有“重阳 无雨立冬晴, 立冬无雨一冬晴”, “男 人不忘秋刹地, 女人不忘夜纺花”, “地冻牛铃响, 萝卜 白 菜正在长” 的俗谚。[32]

20、小雪

小雪“,气温下降, 始飘雪花。 开始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整修道路, 开展副业活动。农谚有“千家万户 ,沫子粪土”,“ 修渠 筑坝, 天旱不怕 ”, “ 修好水渠 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 “修好水利, 一本万利”。[32]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放在嘴上唠叨着:几号了,还有几天就要到小雪了,谁家的糯米碾好了,谁家的还在场上晒着呢。这时候小孩子们都很兴奋,觉得就象过年似的。[31]

21、大雪

大雪,因天寒地冻、 大雪纷飞而名 。“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 大雪), 头枕蒸馍睡。” 农事活动继续以 水利建设、 整修道路水渠为主, 并开始磨粉, 生产粉条、粉皮, 从事商业经营及商品 生产等活动。 农谚有“场光地净, 五沟挖通”, “薄地想丰收, 冬闲挖深沟”。 大雪忌无雪, 俗谚有“大雪不见雪, 来年不收麦”, “今年大雪把门 封, 来年一定好收成”, “雪水化成河, 麦收不会薄”,“大雪丰收来, 无雪少吃麦” 之说。大雪时节,天寒地冻。[32] 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31]

22、冬至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 是日交九, 此后天气渐入严寒。有《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闭 门 塞手, 三九四 九冻死鸡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农业生产上, 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等工作外,还要注意人畜的安全过冬。“吃了冬至饭(姜饭), 一天长一线”, 白 天将逐渐变长。 冬至忌无雨, 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 冬至无雪一冬晴。”[32]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27]

23、小寒

小寒,进入严寒天气, “小寒大寒, 滴水成团”, “小寒冻土, 大寒冻河”。[32] 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仍余韵犹存。这些诗词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大都立意新颖,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发作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高尚情操。[27]

24、大寒

大寒,进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时段,时在农历十二月 ,准备过春节, “小寒、 大寒、 杀猪过年”。[32] 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24个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下面是我们农村的一些关于24节气的谚语: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寒露麦,霜降豆;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你好,

在古代,“节气”被称为“气”,根据农历每月分为两部分。前者是“节气”,后者是“中气”。后人统称“节气”、“中气”为“节气”。现在每个太阳术语的名称和含义总结如下。春、夏、秋、冬是春、夏、秋、冬的开始。夏至和冬至是“两个至高无上的”。夏至有最长的白天和最短的夜晚,被称为古代最长的一天。冬至有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夜晚,这在古代被称为最短的一天。古代春分和秋分的“二分法”称为昼夜分,即昼夜分,即春秋的中间。降雨开始,降雨量开始逐渐增加。这意味着温暖的气候,茂密的植被和晴朗的天气。增雨有利于谷类作物,即“雨生百谷”的意思。小麦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代表有芒作物(如小麦)的成熟季节。小部门和大部门都很热。小部门还不是最热的,而大部门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部署意味着隐藏和终止,表明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白露部署后气温迅速下降,早晨露水较重。冷露水表明温度很低,露水很冷,会结冰。随着气候变冷,霜降开始了。小雪和大雪表明开始下雪的时间和程度。小冷,大冷意味着冷,表示温度的状态。小寒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从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来看,有的是季节性的,有的是温度、降雨、霜冻、露水等气象现象,有的是最能反映农作物和自然现象的。如果温度是由小部门、大部门、部门、小寒、大寒指示的。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有雨、谷雨、白露、寒露、霜冻、小雪和大雪。其他太阳术语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业活动。但中国各地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使用24节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这24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指导生产。最重要的是通过谚语把节气中的农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早稻种植,湖北江汉平原就有“清明下秧,不问父母”。上海有一个农民的谚语“晴朗,泡饭”。另一个例子是植棉,华北地区是“清明初年,小丰收晚,谷雨是种棉花的合适时机”;华中地区是“清明前,好植棉”;江浙皖地区是“穿棉,“夏前植棉”。根据科研成果,棉花播种前需要日平均气温12度以上。根据农业谚语,不同地区的棉花种植期与这些地区的棉花温度达到12度的时期基本相同。至于小麦作物的收获时间,南北差异很大。在中国北方,这是“小麦到芒谷物(小米)直到秋天,当寒露收获豆类”。华中地区是“麦到夏收,稻谷遍地黄”;江浙地区是“麦到麦到昼夜黄”,“大麦却饱满,小麦却有芒籽”;陕西关中地区是“芒籽不收草睡”;吉林麦收在小部,福建在固榆和历下。收获前后有5个节气的差异,但在谷雨之后,南北温差很小。造成小麦成熟度差异的原因是,谷雨前南北温差较大,南方比北方暖和。中国农民在用24个节气指导田间管理和估测作物生长发育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比如,陈永康上世纪50年代“三黄三黑”单季稻的经验,就是掌握“小部、大部、长粒、秋穗”的施肥管理。水稻播种、插秧和收割的说明

关于老牛牌荞面挂面和老牛荞麦挂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老牛牌荞面挂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老牛荞麦挂面、老牛牌荞面挂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换成@即可,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toushipin.com/mian/yyguamian/27160.html

联系我们

电话:400-658-2019

微信号:7151897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